纪念朱正威先生 | 包春莹:立足中国 紧跟时代
朱正威,1934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54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生物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聘编审、研究员。北京市具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兼任《生物学通报》副主编,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2017年被评选为当代教育名家。他著述等身,桃李满天下。
2018年5月5日,朱正威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
《中学生物教学》2019年上半月·高初中4期,刊发特稿:纪念朱正威先生。
立足中国 紧跟时代
——对朱正威先生学术观点的个人理解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包春莹
2009年11月1日-天津学术年会
摘要 朱正威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学生物学教育家,一生发表了近100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多本专著。从他的学术观点中可以看出,他个人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及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同时,他一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甚至超越时代。
关键词 朱正威;学术观点;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俱进
笔者于2003年毕业到人教社工作,一工作就有幸与朱正威先生接触。十几年的共事,聆听了无数次先生的教诲,感受到了他学识渊博和人文底蕴的深厚。先生不幸离世之后,笔者又详细地阅读了他从1956年到2014年发表的约80篇论文、《朱正威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教育教学研讨会资料汇编》,翻阅了先生的一些专著及手稿,越来越认同先生的学术观点,并感慨先生的智慧及前瞻性。朱先生的学术观点主要有3条:(1)教育为学生的发展、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服务;(2)学为大众,科学教育要和人文教育整合,科学、技术、社会应和谐发展;(3)教育的改革既要汲取环球教育的长处,又要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走自己的路。今记录笔者印象最深的几方面感受,以感恩先生的教诲。
1 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爱国是基于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朱先生一生都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不仅表现在工作顺利的时候,更表现在遇到挫折甚至遭遇不公正对待的时候。
1.1 朱先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观点
朱先生对爱国主义教育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社会主义祖国[1]。就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言,过去有,现在也有,几十年前可以讲,几十年后也可以讲,关键是要讲出时代的特色……教师要关心我国生物科学发展的动态,随时撷取那些富含思想教育意义的内容,来点燃学生爱国主义的情和火。
其次,危机感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不要因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只讲光明面,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讲清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危机感激发学生产生更深的爱国情感。
最后,热爱乡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特殊意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诞生的乡土,每一片乡土都是祖国的一角,对乡土的缕缕情丝,总牵动着青少年的梦、游子的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家乡就是祖国的代名词。因此,在学科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特别重视让学生了解自己乡土的人文、地理、历史及生物,立志于乡土的建设和开发。
1.2 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2.1 教师首先要学习政治理论
朱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读报纸、看新闻,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每一次重要会议的精神,学习党的各种教育方针、政策,而一旦有与生物学相关的政策出台,他更是认真学习。所以,当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他就在第一时间将其写进了教材: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已吹响,美丽中国将由我们来建设,这就更需要学好和用好生物科学[2]。
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时时不忘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要“三个面向”的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要创新的指示,努力发挥教育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作用。因为,这些都是统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性的思想和理论[3]。
1.2.2 在教学或教材编写时,注意选用我国科学家及科研成果的例子
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教材编写时,朱先生都注意选用我国科学家及科学成果的例子,尤其注意介绍我国杰出的学者和劳动模范,在介绍中特别强调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知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教材编写的时候,他多次对我们说:我国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应该让学生知道他们、了解他们,比如他常说“南袁北李”(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李振生)都非常伟大,还有童第周、屠呦呦等。甚至在1956年发表的论文中,他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除了……按照教本阐述苏联在这方面的成就之外,还应补充我国用类似的方法过去或现在育成的定县猪、新疆细毛羊、北满牛等。”[4]
朱先生在1997年的文章中写道:“讲‘光合作用’时,正值联合国国际粮食首脑会议在罗马召开,粮食问题是当代世界的重大社会问题,粮食问题是农业问题,是和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会议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我国在该会议上因耕地数与养活的人口数之比和人均日热量消耗的飞跃进展受到了赞扬,这是很好的课堂设计素材,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5]这种自信会使学生产生对祖国的认同,而国家认同就是爱国的重要表现。
另外,作为生物学教师,他在教学中也会结合热点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1999年5月,美国炸毁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激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第二天的生物课上,朱先生带着学生学习“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开始,说到有机小分子如何合成有机大分子,有机大分子如何聚集成多分子体系,直至如何演变成原始生命。最后他说:“生命来之不易啊,人的生命更是如此。那些无视生命尊严、肆意践踏生命的行为难道不应该受到谴责吗?”[6]短短几句铿锵有力的话语,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思考,更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1.2.3 注意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如古诗词、诗歌、民谣等。朱先生能在课堂上将看似干涩冰冷的科学概念,讲解得活灵活现且富有生机,而且借助古诗词的诵读恰如其分地揭示出生命现象中蕴藏的内在规律,让学生学习到的生命科学不但包含着自然科学的真知,还具有人文科学的风采和内涵。
在讲“生殖发育”这一章时,他引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顿时一幅充满动人色彩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在讲“捕鱼业”时,告诉学生首先必须掌握鱼的生活情况和活动规律,尤其是洄游的生物学特性。他就引用苏轼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描绘了河豚在初春时即进入淡江河产卵,不仅包含着我国人民早在古代就了解了鱼类生殖洄游的生物学特性,从而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尤其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积极的、愉快的,甚至是带着某种欣赏的心情下进入了知识的大门,从而留下深深的痕迹[4]。在讲完“群落的演替”后他在讲台上感慨道:“我们这节课讲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思想——万物皆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们的孔老先生很早就提出了这种哲学思想,对你们而言,你们就是莘莘学子,而可以叫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啊,青春不在,尤其是在生命环境之中流动,我们一定要争取创造更多的辉煌。”
朱先生还将自己的文学修养应用到生物学教材编写中。他写的内容,文笔优美、脍炙人口,在教材正文及一些练习题里纳入了一些著名的谚语和诗句。例如,在讲“种子的萌发”时,用了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讲“青蛙的生育季节”时,用到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能对这句诗描述的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吗?通过习题,将科学与文学很自然地结合起来。
1.2.4 语言上要富于情感
朱先生认为,要使学生感动,教师要首先感动。例如,爱国主义的内容、对科学巨人的崇敬等,讲述时应是富于情感的[1]。教师在讲课中的情绪,应特别注意体现出对本学科专业的热爱,对科学真理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紧密结合知识的传授,自然地、恰当地渗透进去[7]。有些语言,必须热情而有鼓动性,使学生被深深的激动而积极起来。例如,讲述我国学者发现北京猿人化石对世界科学作出巨大贡献时,就应充满着热情来叙述;当联系祖国生产建设的发展或鼓舞学生向科学进军,为祖国创造财富时,也应该讲得深切动人。如懒洋洋地说上几句,还不如不说好[4]。当然,热情要有分寸,尤其要用得恰当,同时要注意不能滥用感情,力戒标语、口号式语言,要自然地升华,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13年11月参加会议时与朱老师在一起
2 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朱先生认为,人的一生一定要与时俱进。教师是人类创造的新的知识财富、新的发现发明、新的研究方法、新的价值观念等的最及时的传播者。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学识[8]。即使对生物学科特征的理解,也需要结合生命科学的现代进展来思考[9]。他是这么认为,也是这么做的。
2.1 密切了解生物科技最新进展
朱先生的学生说,朱老师总是把最新的知识融入生物课中。他上课时常常带着几本厚厚的期刊,从中引用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将其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有时他甚至能在身边不起眼的报纸中找到一两条新闻内容,与教材上所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美国有一本著名的科普杂志,叫《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它的作者包括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1979年,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它被引入中国,中文版最初名为《科学》,2005年停刊;2006年开始新的中文版改名为《环球科学》。从它在中国诞生起,朱先生就开始订阅。同时,朱先生还订阅了《Newton科学世界》(由中国科学院主管)杂志、中科院年度科学报告及《美国科学新闻》。除此之外,朱先生还订阅了《参考消息》《光明日报》等报纸,《参考消息》上每周会有一两期的“国际科技前沿”,朱先生都要剪下来留存。他买书特别多,每月会去一两次西单图书大厦,而每次去,他都到四层去浏览科技书目。同时,他还注意阅读哲学方面的书籍。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他比我们年轻人都了解得透彻。例如,2003年在编写高中教材时,他讲到文特尔的研究时,我们很惊讶。最近,看到朱先生留下来的杂志,才恍然大悟。例如,他在2000年第8期《Newton科学世界》上夹了4个纸条,分别写着“《生命是什么》封面——薛定谔”“文特尔”“SCID-XI患者,在玻璃室中生活”和“沃森像”。在2003年第11期《Newton科学世界》封面上贴的便条写的是:“细胞的生命历程”扉页小诗(估计是初稿)。在2003年第5期和第7期《科学》杂志上夹的小条分别写着“SARS病毒图”和“SARS透视片”。
2.2 时刻关注生物学课堂教学一线
与时俱进的另一个方面,是朱先生不脱离一线教学。即使在他当校长的10年间,他也坚持站在课堂一线。当他从一线教学退下来之后,经常去中学听课,与众多一线教师及教研员交流,随时了解全国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能够敏锐地看到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当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教学,无论在什么课堂上都出现“探究”时,朱先生提出了探究性学习要和接受性学习结合;当他看到很多教师整堂都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而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时,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要和教育基本功结合等[10];当他看到探究性学习在实施中存在问题时,也专门发文章予以纠正[11]。当教学中出现了为了强调学习过程的教育价值而淡化对结果、结论的追求时,朱先生指出,科学素养,知识是基础[12]。当他发现一些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在进行科学概念教学等方面出现偏颇时,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小议”[13-15]。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线教学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几乎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他还能用在一线课堂中发现的问题来反思教材的编写。笔者清晰地记得,在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一次编写会上,朱先生针对七年级下册“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16]一节说,最近发现有些教师比较悲观,带出来的学生也比较悲观,我们应该给学生希望,引导他们全面地看问题。就生态环境问题来说,既有破坏的事例,也有经过人类努力,环境在逐渐变好的实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修订后的教科书[17]中把这部分内容变成了“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实例”,不仅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实例。
笔者说朱先生“紧跟时代”,其实是不妥的,因为他的很多思想观念都是超越时代的。例如,早在1982年,他就提出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统帅教材和贯穿于教学之中[18],这与目前大力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致的。关于探究性教学,朱先生也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教学中运用了。关于STS教育、对科学史教学的重视及创设情境等,朱先生从1982年开始,就陆续在多篇文章中进行过呼吁[1,19-22]。而这些内容,正是目前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朱正威.略论中学生物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基本点及其原则(续)[J].生物学通报,1988(8):25-28.
[2]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朱正威.从教50年的一点体会[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3-4.
[4]朱正威.我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J].人民教育,1956(8):54-57.
[5]朱正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建议[J].生物学通报,1997(1):25-26.
[6]顾咏梅.对一位名师专业成长的探索:中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7]陶卫,朱正威.谈谈学习兴趣的培养[J].人民教育,1981(5):57-58.
[8]朱正威.素质教育呼唤教师素质的提升[J].北京教育,1997(10):6-9.
[9]朱正威.生命科学的学科特征和生物教学改革[J].中学生物教学,1999(1):1-3.
[10]朱正威.辩证地应对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新情况[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9):3-6.
[11]朱正威.探究性学习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生物学通报,2006(1):27-28.
[12]朱正威.我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J].中学生物教学,2006(1/2):4-6.
[13]朱正威.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的方式小议[J].生物学通报,2011(2):24.
[14]朱正威.科学概念的教学是有规律的[J].生物学通报,2011(3):19-20.
[15]朱正威.再谈科学概念的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14(7):4-5.
[16]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7]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8]朱正威.不要把生物课教成“死物课”[J].大自然,1982(2):61-62.
[19]朱正威.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教育的几点浅见[J].苏州大学学报,1986(9):218-219.
[20]朱正威.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浅议[J].课程·教材·教法,1983(4):20-23.
[21]朱正威.STS和中学理科教育的改革[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1):27-28.
[22]朱正威.寄语新教师[J].生物学通报,1996(6):47-48.
近期活动
第四届“生物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
2019学生生物学绘图大赛
写作会课程、专家 | 第四届论文写作会 | 征文大赛 | 绘图大赛 | 互动平台 | 卷首征稿 | 2018年封三彩图 | 2018教研评比二阶段结果 | 赠刊赠人 |《实验创新与拓展》 | STEM培训资料 | STEM教育白皮书 | “九州杯”学研 | STEAM培训课程 |STEAM培训专家 | 首批通讯员 | STEAM培训 | 台历 | 通讯员 | 会员 | 了解我们 | 下半月刊 | 投稿 | 选题策划 | 免费赠刊 | 概念图展示 | 微课U盘 | 写作讨论 | 教研评比 | 论文点评 | 摘要写作 | 关键词写作 | 联系方式 | 淘宝店 | 常见问题 | 过审秘籍 | 知网搜索 | 学术期刊